在剛剛“交卷”的半年報中,美妝代工企業呈現出復雜的發展態勢:
行業樣本中九成企業營收上漲,卻有三分之一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韓國科瑪、瑩特麗、科絲美詩等國際代工巨頭盈利增速不一,但在中國區都賺了錢。
本土代工企業業績表現兩極分化——有的企業利潤飆升300%,有的卻暴跌500%。
整個代工行業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內卷”,仍是行業關鍵詞。一些企業一邊吐槽低價內卷呼吁行業自律,一邊又深陷其中卷得更加厲害,甚至不得不犧牲利潤爭奪訂單,最終出現“越賣越虧”的尷尬局面。
連頭部企業都深受其害,更遑論中小企業。隨著市場競爭白熱化,馬太效應凸顯,行業出清加速,對于中小代工企業而言,“活著”,仍是下半年最重要的課題。
飆升300% VS暴跌500%
代工龍頭冰火兩重天
縱觀國際代工巨頭,營收整體上揚,在華業績回暖。
具體而言,今年上半年,韓國科瑪銷售額達13839億韓元(約合74.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1%;凈利潤為650億韓元(約合3.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5%,穩居全球化妝品代工第一梯隊。
緊隨其后的是科絲美詩,上半年銷售額達12122億韓元(約合6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創歷史新高;凈利潤增幅最大的則是意大利彩妝代工巨頭瑩特麗,調整后EBITDA(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同比增長16.5%至7450萬歐元(約合6.23億元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新高,營收達5.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3.87億元),同比增長5%。
而它們營收上揚,都離不開中國區業務的卓越表現。
上半年,韓國科瑪第二大市場中國(指無錫科瑪,未披露北京科瑪)整體銷售額達915億韓元(約合4.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同為科絲美詩第二大市場,中國地區上半年營收達3113億韓元(約合16.1億元人民幣),同比微增2%;瑩特麗也得益于中國和韓國市場的強勁增長(+15.6%),其中,中國區銷售額同比增長3%,雖未達預期,但已出現回暖跡象。
反觀國內代工企業,冰火兩重天,“增收不增利”成主旋律。
7家本土代工企業中,有4家企業“營收凈利雙增”。其中,青松股份上半年營收超9億,凈利潤增幅達300%,穩坐本土企業TOP1;營收增幅最大的則是芭薇股份,同比增長39.3%至3.7億元,凈利潤也呈雙位數高增長。
青松股份子公司諾斯貝爾是中國最大的面膜代工廠(圖源自諾斯貝爾官網)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少代工企業凈利潤“集體跳水”。三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一家下滑幅度超過三位數,兩家企業錄得虧損。
即便是代工龍頭,也未能逃脫“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如,聚焦化妝品OEM/ODM和包材業務的嘉亨家化,盡管上半年錄得超5億營收,同比增長21.72%,但依然虧損3213萬,凈利潤暴跌489.78%。
更有企業陷入“營收凈利雙降”的泥潭。典型如安特股份,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5億元,同比下滑1.99%;凈利潤為-371.41萬元,同比擴大虧損31.61%,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
增收不增利
低價內卷帶來的反噬
縱觀上述財報,“營收凈利雙降”的只有1家企業,而“增收不增利”的則有3家,上半年虧損的企業,在財報中披露業績下滑原因時,客戶議價能力提升、訂單下滑以及原料成本上漲是普遍遇到的困擾。
廣州某代工企業負責人坦言,消費端不是沒有需求,相反整個化妝品市場規模仍在增長,但制造端“卷得厲害,大家被迫一起卷”。
“價格戰”是“卷”的一大表現,大部分人的體感就是兩個字:慘烈,“這一輪的激烈程度遠超以往,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為了留住客戶甚至跌破現金成本。”
連頭部企業也感受到價格戰帶來的寒氣。安特股份就在財報中指出,“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部分小企業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在加劇行業競爭的同時,影響了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安特股份的毛利率較2024年全年的25.73%進一步下滑至23.9%,印證了行業價格戰的激烈程度。
尤為慘烈的是,此輪“價格戰”背后,是各家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不惜犧牲利潤的競爭縮影,這也導致不少人吐槽“越賣越虧”,“增收不增利”成為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尷尬。
反觀業績上揚的代工龍頭,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逆勢突圍——
一是聚焦核心業務。“面對美妝市場短期面臨的復雜環境,集團決定集中發展核心業務并提升盈利能力。”瑩特麗CEO Renato Semerari在評價年中報時如是表示。而從瑩特麗各業務板塊表現來看,彩妝業務以17.6%的強勁增長成為核心驅動力。
而青松股份打贏翻身仗,也得益于公司自2024年以來推行的“聚焦客戶、聚焦產品”戰略的成功實施。隨著“兩個聚焦”戰略的持續深化和內部效率的不斷提升,其下半年的表現值得期待。
二是提升科研實力。盡管2025年上半年仍面臨復雜嚴峻的市場環境,但青松股份以“科技領航”和“效率為王”為雙向驅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上半年研發投入同比上漲17.17%),成功抓住了市場復蘇的機遇。
科研創新亦是科絲美詩的核心驅動力。就在8月,科絲美詩相繼官宣了AI創制高穩定MnSOD酶、全球首款重組三文魚PDRN原料、保濕鎖妝黑科技果凍定妝噴霧等科研成果,為公司打造差異化定位產品提供有力背書。
科絲美詩在科研技術與自研成分上不斷發力(圖源自官方公眾號)
三是推動全球化戰略。全球化布局,已成為頭部代工企業的集體動作。
7月16日,韓國科瑪宣布其美國子公司——美國科瑪第二工廠正式投產,在特朗普政府關稅壁壘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此舉被業界評價為構建了“關稅安全區”,投行預測韓國科瑪2026年營收將突破3萬億韓元(沖擊百億里程碑)。
繼在中國、美國、印尼等地建立生產基地后,科絲美詩亦計劃于明年在意大利籌建首個歐洲生產工廠,還將于今年內在印度孟買設立法人,進一步完善全球供應鏈網絡。
大魚吃小魚
中小工廠“寒冬”來了
整體來看,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上述代工廠依然交出了優異的答卷——九成營收上漲,六成營收凈利雙增,呈現出逆勢上揚的良好發展態勢。
這是否預示著,美妝代工業務回暖了?
對此,不少行業人士持謹慎態度,“并未回暖,而是大廠降低門檻跟中小工廠搶飯吃。”“小廠倒閉太多了,市場競爭減少而已。”
正如其所言,經濟下行,消費疲軟,處于上游供應鏈端的工廠仍面臨著生存壓力。
今年上半年,化妝品零售總額錄得2.9%的增長,但依舊沒有跑贏大盤;6月,化妝品類零售總額為407億元,同比下降2.3%,是今年以來的首次下滑。可見,化妝品市場環境并不樂觀。
化妝品賣不動了,代工廠首當其沖——訂單少了,這也是代工廠業績低迷的普遍原因。
《化妝品觀察》研讀財報發現,瑩特麗、科絲美詩等代工巨頭均提到,通過拓展新興品牌、與當地大型客戶合作,從而在中國市場實現業績守穩,如科絲美詩在財報中提到,“上海公司依托珀萊雅、毛戈平等本土品牌新產品的熱銷,推動業績增長。”
這無疑進一步壓縮了本土中腰部企業的利潤空間,嘉亨家化就在財報中指出,“國際化妝品品牌紛紛扎根中國之后,其在國際上的上游供應商也開始隨之進入中國開拓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簡言之,當下代工行業正經歷一場殘酷的洗牌。國際巨頭憑借規模優勢奪走本土頭部企業的訂單,本土頭部企業為維持產能又轉而爭奪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大魚吃小魚”的競爭格局已然形成。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馬太效應愈發凸顯,行業資源加速向頭部集中,而成本上漲、品牌壓價、監管收緊這三座大山,正壓得中小代工廠喘不過氣。
隨著終端市場競爭白熱化,品牌方為維持自身利潤,不斷向上游代工企業轉移壓力。頭部代工廠尚可通過規模效應和自動化生產抵消部分壓力,中小企業卻只能在盈虧邊緣艱難求生。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化妝品生產企業注銷/吊銷1318家,2025年上半年又關停953家。
“行業正在經歷洗牌,小企業真的很難存活。”寒氣彌漫在整個代工行業,甚至有行業人士預言,“未來5年,全國化妝品代工廠及品牌方,至少還將倒閉一半。”
顯然,隨著傳統的純代工模式逐漸蛻變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代工行業將加速出清,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要么被卷“死”出局,要么積極求變——聚焦細分市場、打造特色優勢、提供超額價值,才是穿越寒冬的正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