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億陣營待了3年的至本,今年要維持住這個規模,或許有點小困難。
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主流電商平臺TOP50護膚品牌,至本位列第40位,GMV約6億元,同比下滑25%。是TOP50護膚品牌里面,下滑幅度第二高的。如若按照這個走勢下去,今年全年至本極有可能跌回10億以下。
2022年,至本在主流電商平臺的銷售規模首次超過10億元,同比增速超60%;緊接著2023年、2024年,至本也都保持住了這一銷售體量,不過增速逐漸放緩,并在2024年時由正轉負。

作為在行業內、消費端好評度極高的美妝品牌,至本一直是許多美妝品牌老板研究的對象。去年,我們也在《至本,你學不會》一文中,深度拆解了這個品牌是如何通過產品人文關懷、營銷話語體系,在一個流量喧囂的時代獲得市場成功的。
而今,至本增速持續放緩,向我們拋出了一個時代謎題:難道“克制美學”終究抵不過“流量的狂風暴雨”?
本文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討論:
1、至本為什么漲不動了?
2、不參與內卷的至本,是“真躺平”還是“假佛系”?
3、美妝「10億」含金量正在被稀釋,至本如何破局?

下滑背后的3大硬傷
在護膚核心品類,缺乏扛鼎單品
我們去年就曾在文章里面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從產品品類上來看,至本仍然沒有在“護膚核心品類”——精華、面霜領域有特別扛打的產品,會對它未來的生意產生影響。
因為在這些品類有扛鼎單品,意味著品牌的消費忠誠度更高,消費者替換心理成本也隨之增加。因此一旦在核心品類立住了大單品,品牌的基本盤更穩定。反之,消費者在潔面、卸妝這些非核心品類的試錯成本較低,很容易因為各種廣告、KOL推薦替換品牌。
從第三方數據來看,雖然至本的GMV里面,面部護理占據了95%的份額,但其中扛大旗的品類是潔面和卸妝:潔面常年占比在40%左右,卸妝常年占比25%左右。
乳液面霜、面部精華這樣的護膚核心品類占比,則常年在15%左右、10%左右。

雖然,近年來至本也一直在乳液面霜、精華這樣的品類進行投入(后文會提及),但目前來看,效果不算太顯著,它的銷售仍然依賴于潔面、卸妝這樣的“護膚邊緣性”品類。
身陷紅海價格帶,競爭乏力
也正是由于品類過于集中在潔面、卸妝,所以至本的成交客單價很難提上去,且面臨著大量想搶占它市場份額的競爭對手。

其面部護理產品中,70元以下的客單價,占據了GMV 60%以上的比例;70-163元的客單價,則占據了30%以上。且這兩個價格范疇對應的GMV,今年同比下滑幅度均達到了20%以上。
70元以下的價格帶,向來是各個平臺上面品牌最集中的價格帶,堪稱“沒有最卷只有更卷”,即便至本在產品質量、體驗感上更勝一籌,但它面臨的競爭仍然是紅海式的。
雖然至本中高客單價貢獻的GMV有一定提升,但其占比僅在個位數。未來,這一部分成交的占比能否持續擴大,極其考驗至本的產品力及品牌力。畢竟,其“性價比”的心智已經深入人心。
在抖音等新渠道,未曾發力
2021-2023年,至本90%以上的生意都集中在天貓。2024年-2025年1-9月,京東的占比提升至10%以上,抖音的占比也逐步上升,接近10%。

但2025年1-9月,至本在天貓、京東的GMV均有雙位數的同比下滑;在抖音的雖有雙位數增長,但體量僅在千萬級。
值得關注的是,至本在渠道上表現的一直比較“佛系”。
至今,它既沒有開放分銷,也沒有做過一場直播賣貨。即便是抖音這樣的內容電商上,其銷售幾乎100%來自商品卡。這意味著,它只是把抖音作為一個貨架電商去運營,而無意于參與平臺的流量內卷,這一定程度導致它丟掉了一些本該握在手里的市場份額。

真躺平還是假佛系?
身處于消費品賽道競爭最激烈的美妝市場,至本當然不是真的不在意增量,它也在悄然進行著一些與行業、市場趨勢相關的布局。
加碼科研,往核心品類、高溢價進攻

至本新原料備案信息,圖源國家藥監局
在頭部美妝企業都在自研新原料之際,去年,至本也備案了一款新原料——鳶尾苷元。
據至本官方介紹顯示,該新原料是至本實驗室歷時兩年,在維A項目獲得的創新突破研究成果,可以有效促進膠原蛋白、透明質酸新生,活性優于維A酸,多項抗皺功效皆優于維A醇。
今年雙十一前夕,至本以該原料為核心的新品護膚系列——煥時新肌系列上線,包含水、精華、乳液、面霜、眼霜5款單品,主打緊致抗皺功效。其中,除水以外,其它4款產品的價格均超200元(非活動價),是至本所有產品里面單價最高的系列。

至本煥時新肌系列
這意味著,至本在計劃性的往強功效、高溢價的核心護膚品類進攻。只不過,這個價位對于其原有用戶而言,接受度到底多高,還有待時間驗證。在社交媒體上,也能看到用戶關于這個系列新品“價格”的熱議。
進軍輕醫美,開設醫療美容診所
近兩年,輕醫美是美妝行業非常熱門的話題,頭部國貨美妝企業幾乎悉數入局。至本母公司上海澄穆集團,早在去年便在上海開設了一家澄穆醫療美容診所,踏入輕醫美賽道。
據官方小程序顯示,該醫美診所包含光電類、注射類服務,涵蓋了超光子、超皮秒、黃金微針、嗨體、潤致娃娃針等項目,主治醫師均是醫學博士,有韓國首爾大學醫學院留學背景。
從社交媒體上透露的圖片內容來看,該診所承襲了至本一貫以來的簡潔、克制風格。目前,雖無法得知該診所的經營狀況,但從這種緊跟行業步伐的動作中能夠看出,至本母公司其實一直在拓展邊界,尋找新增量。
出海東南亞,拓展海外市場
在出海成為話題中心的當下,至本也一腳邁進了東南亞。BOSS直聘顯示,上海澄穆正在招聘跨境電商運營和海外渠道運營兩個崗位,分別負責至本在東南亞市場的電商運營以及社交媒體運營。

至本招聘信息
不過,目前其在海外的進度才剛剛開始。在TikTok和Instagram上面的更新,始于今年6、7月份,主要是一些產品展示和介紹的內容,呈現的調性與其國內社媒賬號一致,但粉絲量還不足100,播放量也寥寥無幾。

至本在Instagram和TikTok官方賬號
而今,東南亞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于國內,一向克制的至本再想通過以往與國內消費者溝通的方式,來平穩落地該市場,或許不一定奏效。

「10億」含金量正在被稀釋
至本如何在克制與進取中找到平衡?
傳統電商、線下渠道主導的時代,一個品牌突破10億,往往意味著,這個品牌在市場上有比較穩定的用戶基礎、產品體系、銷售渠道,具備一定的持續盈利和發展能力。
但隨著內容電商的崛起,一個抖音白牌在流量的催熟下,2-3年便可以沖上10億。不過這并不代表這個品牌在產品、用戶、渠道方面很扛打,而可能僅僅是因為這個品牌善于砸錢玩流量。
換言之,起一個「10億」規模的品牌可能變得更容易了,但「10億」所代表的含金量,正在被稀釋。
作為起盤于傳統電商時代的品牌,至本花10余年從0做到10億的含金量,顯然比白牌更高。從經營層面來說,不參與流量內卷的它,靠著精細化的運營,利潤率可能比絕大多數10億級品牌更高。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其操盤者,放著淘寶/抖音自播這樣看似“撿錢”的渠道不做的原因。“無為”背后,除了保證品牌一以貫之的調性外,他們肯定精細的計算過,保持怎樣的姿勢活得最舒服。
但美妝市場的變化,是以月乃至周和天為單位的。至本在拱手讓出自己市場份額的同時,也是在為其它品牌提供吃掉它利潤的空間和時間。
當「10億」不再是它堅不可摧的護城河,而是生存的基本門檻時,至本或許應該重新審視其過往的生意模式。
產品:從“邊緣品類”走向“核心戰場”
過往至本占據優勢的潔面和卸妝品類,如今早已被各大抖音白牌、新銳國貨、老牌國貨盯上,如潔面里面的BUV、C咖、韓束,卸妝膏里面的且初、ddg等,并且這些品牌已經取得了一些銷量上的成績。
至本的市場份額被擠壓,已是不爭的事實。未來,至本必須在精華、面霜等核心品類打造出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明星產品。
“煥時系列”是至本釋放的一個積極信號。不過,其能否實現從“有產品”到“有大單品”的跨越,還需要在成分科技故事、使用體驗、價格認同上,與更廣泛的用戶做更深度的溝通。目前來看,至本的動作還極為有限。
渠道:從“單一貨架”走向“全域觸達”
從至本堅持不做直播賣貨、不在固定大促時間以外做任何折扣,可以看到它對于渠道有著極為嚴重的“潔癖”。某種程度上,這值得所有同行尊敬。
不過,在內容電商銷售份額已經趕超貨架電商的時代背景下,完全回避直播這樣的銷售趨勢,等于在將自己的話語權拱手讓人。
至本未必需要找大主播叫囂式賣貨或者瘋狂投流,但也完全可以通過品牌自播,以“至本式”的冷靜表達,觸達更廣泛的消費者,參與市場對話。
用戶溝通:從“細微的情緒共鳴”走向“更深次的品牌認同”
至本的用戶手冊、包裹體驗、客服、娓娓道來的文案表達,一度是許多品牌老板想模仿但又學不到精髓的方面,也是其被諸多用戶認可、長期追隨的特質。
但在今天,用戶與品牌溝通的需求和方式是多維的。至本還需要從這種細微的情緒共振,走向更深層次的品牌認同。比如,進一步放大其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在肌膚健康理念、女性議題上有更多的發聲,使其品牌形象更立體豐滿。
事實上,至本是否真的會跌出“10億陣營”,并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在一個追求“速成”的時代,一個具備長期主義特質的品牌,如何在“克制”與“進取”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不是讓“克制”淪為新的包袱。
至本當然不需要改變它的本質成為一個“流量玩家”,但它必須在核心品類做出大單品、在抖音這樣的內容電商上有突破,才能走的更遠。
作為傳統電商時代沉淀下來的典型性品牌,至本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期待的是,它不僅在“克制”中活下來,更在“進化”中走得更遠。
注:本文數據來自第三方,未經審計,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商業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