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妝行業發生了這些值得關注的事情
? 歐萊雅要買下阿瑪尼?
? 華倫天奴美妝退出中國臺灣市場
? 功效洗護競爭加劇,又一護膚品牌進軍洗護市場
? LVMH出售小眾彩妝品牌KVD Beauty
? 歐萊雅、 寶潔原料供應商天賜材料沖港股IPO
? 國家藥監局就化妝品監管改革征求意見
? 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再“松綁”
品牌
歐萊雅要買下阿瑪尼?
9月23日,據彭博社報道,歐萊雅集團正考慮收購阿瑪尼旗下的美妝業務,目前交易尚處于初步評估階段。本月初,已故設計大師喬治?阿瑪尼遺囑將歐萊雅列為集團15%股權出售的優先競標方之一,與LVMH路威酩軒集團、EssilorLuxottica依視路陸遜梯卡集團優先級并列。
根據遺囑安排,阿瑪尼股權將分兩階段出售:未來18個月內先行出售15%股份,隨后3至5年內將額外30%至54.9%的股份轉向同一買家,最終實現控股權轉移。不過,歐萊雅集團據稱僅對美妝業務感興趣。
歐萊雅與阿瑪尼的合作始于1988年,目前,歐萊雅集團持有阿瑪尼香水、彩妝及護膚品的特許經營權,有效期至2050年。據分析師估算,阿瑪尼美妝2024年營收規模約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25.5億元),占歐萊雅奢侈品部門收入的10%。

9月24日,歐萊雅集團一口氣公布了6則人事變動,包括新設美國董事長職位,并調整北美、大眾化妝品、旅游零售等關鍵業務負責人。這些高管均擁有數十年集團內部經驗,且半數曾在中國等亞洲市場擔任要職。此次調兵遣將不僅旨在強化北美市場、重整大眾化妝品增長引擎,也被外界解讀為歐萊雅為潛在收購所做的組織準備。
若歐萊雅集團成功收購阿瑪尼美妝,將進一步鞏固其在美妝領域的話語權。在奢侈品行業增長放緩的當下,美妝板塊正成為巨頭爭奪的關鍵戰場。
華倫天奴美妝退出中國臺灣市場
近日,華倫天奴美妝在中國臺灣官網發布公告,宣布將于2025年底全面退出該市場。公告顯示,線下及線上銷售點將運營至2025年12月31日,會員相關服務也將逐步終止。
華倫天奴美妝由歐萊雅集團負責全球運營,于2023年7月正式進入中國臺灣市場,僅運營兩年便決定撤離。盡管官方未說明退出原因,但部分消費者在社交平臺透露,該品牌在臺專柜客流稀少,市場反響平淡。

與在臺表現不同,華倫天奴美妝在全球范圍內增長強勁。2024年,華倫天奴美妝與香水業務銷售額同比增長51%,2025年仍保持兩位數增長。
除華倫天奴美妝外,韓國美妝品牌蘭芝也通知將于年底撤除臺灣柜臺;絲芙蘭也于2023年便停止在臺線上業務運營。
華倫天奴的退出,是當前品牌渠道調整的一個縮影,反映出美妝行業巨頭正從“廣覆蓋”轉向“精運營”。區域市場若無法展現足夠的增長潛力或戰略價值,將面臨被重新評估甚至放棄的可能。在這一輪調整中,本土品牌或迎來新的發展窗口。
功效洗護競爭加劇,又一護膚品牌進軍洗護市場
近日,美國功效護膚品牌裴禮康Perricone MD宣布正式進軍護發市場,首批產品包含洗發水、護發素、發膜及噴霧等4款單品,定價在25至35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178–249元)。
裴禮康Perricone MD由耶魯大學皮膚科臨床副教授 Nicholas Perricone 創立于1997年,倡導從內而外的健康美膚理念 ,目前已進入中國市場,熱賣單品有三重視黃醇精華液、VC亮膚防曬面霜等。

新推出的護發全線產品均以品牌專利的“新一代角蛋白復合物”為核心成分,針對熟齡、干枯及受損發質,旨在為消費者提供頭發“精細化護理”方案。
在“頭皮護理護膚化”趨勢逐漸成型的當下,裴禮康此次跨界,也被視為其拓寬科學護膚邊界、響應市場細分需求的重要一步。
資本
LVMH出售小眾彩妝品牌KVD Beauty
LVMH集團旗下美妝孵化器Kendo近日將旗下哥特風格彩妝品牌KVD Beauty出售給消費品私募基金Windsong Global,具體交易金額暫未公開。這是Kendo首次出售旗下品牌。
公開信息顯示,Kat Von D由知名紋身師Kat Von D與Kendo于2008年共同創立,憑借創始人IP與濃烈哥特風格一度年收入達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但隨著創始人2020年退出,Kat Von D改名為 KVD Beauty,品牌業績滑落至數千萬美元。

被收購后,KVD將加入Windsong Global旗下多品牌美妝平臺Belle Brands。據Belle Brands介紹,公司已啟動新一輪品牌重塑,并聘請創意總監助力品牌重振,計劃將SKU從300多個精簡至50個,重點聚焦眼唇類產品。
Kendo此次出售反映出大集團美妝孵化器進入“精選聚焦”階段:資源向高增長品牌集中,非核心品牌則考慮資本退出。海外美妝行業正形成“大集團孵化新品、私募盤活老牌”的分工格局。小眾品牌的命運,不再僅取決于產品與流量,也取決于其所處的資本軌道與審美周期。
IPO
歐萊雅、 寶潔原料供應商天賜材料沖港股IPO
9月22日,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賜材料”)發布公告,公司已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了首次公開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申請,并于同日披露招股書。
據灼識咨詢,天賜材料是亞洲第一大“兩性表面活性劑”生產商,憑借優質的產品與服務,與亞什蘭、拜爾斯道夫、歐萊雅、寶潔等公司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招股書顯示,天賜材料計劃將此次港股IPO募集資金約80%用于全球業務發展,20%用于研發活動、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2025年上半年,天賜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種化學品營收為6.14億元,占比8.73%,毛利率為30.27%。
這并非天賜材料首次嘗試境外上市。2022年末,天賜材料曾啟動發行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計劃,并于2023年1月獲得瑞士證交所的有條件上市批準,但于2025年4月終止,理由是“內外部環境等因素發生變化”。
隨著國內市場飽和,海外出口已成為頭部企業核心發展方向。天賜材料此次赴港上市,正是其打破國內市場增長瓶頸、憑借資本平臺爭奪海外增量的關鍵一步。
監管
國家藥監局就化妝品監管改革征求意見
9月19日,國家藥監局綜合司發布《國家藥監局關于深化化妝品監管改革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反饋截至2025年10月10日。
《征求意見稿》圍繞“加大化妝品產業創新支持力度”、“提升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效能”、“完善化妝品生產經營監管機制”、“強化化妝品監管技術支撐保障”等五大方向,共列出24條具體舉措。并展望了到2030年、2035年的中長期改革目標。

此次《征求意見稿》的發布,不僅是對監管體系的優化,更預示著中國化妝品行業將進入一個“重研發、強標準、國際化”的新階段。
從短期來看,隨著審評效率提升和科學評估體系的完善,有助于降低企業合規成本,使資源更多投向原料研發與核心技術突破,更多細分領域的品牌有望脫穎而出。
從長期來看,監管資源向高風險環節傾斜,有利于規范經營、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集中度提升。而與國際標準對接,不僅為國產化妝品“出海”掃清壁壘,也將倒逼本土企業在品質和安全上向國際標準看齊,從而推動行業結構優化。
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再“松綁”
9月24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下簡稱“中檢院”)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資料技術通則(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根據起草說明,中檢院組織對新原料情形分類、質量安全關鍵因素、質量安全評價方法等進行系統研究。在此基礎上,對2021年頒布的《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中的新原料注冊備案資料技術要求進行優化調整,形成《技術通則(征求意見稿)》。

本次文件的核心調整內容集中于兩大維度:其一,針對化妝品新原料的情形分類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其二,圍繞不同類別新原料的毒理學試驗要求作出適配性調整。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新原料注冊備案相關資料申報的要求,也能降低企業在申報新原料時的合規成本。
未來只有真正講安全、有功效、真創新的新原料,才能在政策監管與市場考驗中站穩腳跟,成為推動整個化妝品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核心力量。(相關閱讀《重大調整!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再“松綁”》)
注:文中圖片來自品牌官方微博、品牌官網、攝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