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業內人士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反映“含377成分的普通化妝品無法通過備案”。
隨后有人指出,“近期藥監局正組織對新平臺備案資料進行抽查,對含苯乙基間苯二酚(行業俗稱377)等美白成分并宣稱亮膚雪膚類的普通化妝品非常關注,該類產品涉嫌美白類特殊化妝品,請各備案人嚴格把關備案資料,禁止超量超范圍使用限用或準用原料,禁止違規宣稱、夸大宣傳。”
“政策的收緊已經傳導至品牌,”有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朵拉朵尚、肌膚未來等旗下含有該成分的產品均在打折促銷。
品觀APP在快手平臺發現,朵拉朵尚旗下原價為79元/瓶的“377煙酰胺提亮精華液”近日在直播中大力促銷,價格低至69.11元三瓶。
新品備案失敗、市面上的產品疑似大力促銷清庫存,這是否意味著377將被禁用于普通化妝品?
美白界的“扛把子”
據悉,377,化學名稱為4-(1-苯乙基)-1,3-苯二酚,是近年來較火的美白成分,備受業界矚目。
作為化妝品原料,4-(1-苯乙基)-1,3-苯二酚于2012年被正式批準使用,并規定使用限量是0.5%,之后又被收錄于2021版的《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中。其美白原理為,通過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公開信息顯示,市面上的美白成分還有曲酸、果酸、維生素C、熊果苷以及大熱的煙酰胺等,但它們的美白功效相對較弱。公眾號SKINFMILA1的文章則提到,377的功效比曲酸高10倍以上。
(圖片來源于SKINFMILA1)
同時,377的火熱,在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也均有體現。
在天貓和京東上,在售377成分相關護膚品的商品數量分別達到了1千+件和3萬+件,且銷量可觀,城野醫生、倩碧、卡尼爾、韓束、珀萊雅等國內外知名品牌均推出過含該成分的產品;在小紅書上,“377精華”的相關筆記則超過了3萬篇。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日,在國家藥監局官方APP“化妝品監管”上,“377成分”相關產品的備案數量仍有數百條。
陷入爭議
事實上,隨著今年新條例的正式實施,有行業人士就預感到相關部門對功效成分的管理會更加嚴格。
新條例明確規定,祛斑美白類化妝品為特殊化妝品,國家對其實行注冊管理,而不是像對普通化妝品那樣實行備案管理。
也就是說,美白成分如果添加于美白類特殊化妝品中,即是符合規定的,但如果添加于普通化妝品中,則存在爭議。
但由于官方部門沒有明文禁止普通化妝品添加美白祛斑劑,近年來377、煙酰胺、熊果苷等美白成分都被添加到普通化妝品中,并在市場上熱銷。
在恩特科技合伙人方維亞看來,美白祛斑成分被頻頻添加于普通化妝品中,一直是個被忽視的問題,“這個原料被批準的使用目的就是美白,當然是不能用在普通化妝品中的,以前這個問題被忽視了,特別是國產審查中。”
據了解,早在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發布通告,將美白化妝品一并納入祛斑類特殊用途化妝品實施嚴格管理。這也意味著在2014年該規定出臺后,377若是被添加至普通化妝品中,就屬于打擦邊球的行為。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377等美白成分沒有禁用于普通化妝品中,只是限量使用,“畢竟許多大牌都在用,最近備案不通過可能是因為添加量超限,或者是備案老師對法規理解不同造成的。”
“未來具體如何,還是要看藥監局后續的動作,”上述行業人士認為,“監管的大方向肯定是趨于嚴格、規范的,普通化妝品想再打美白擦邊球就比較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