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0多平方公里,2300多萬人口,這兩個數字維度指向一座美麗富饒的島嶼——臺灣。
1953年起,臺灣在美國、日本的支持和援助下,開始經濟的穩步增長和起步。根據資料記載,當時臺灣的經濟增長率高達8.5%,持續了40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000億美元,在上世紀90年代登上“亞洲四小龍”的寶座。
伴隨著臺灣經濟的騰飛,臺灣的各大產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論是教育、醫療、通信,還是文創等各個領域都誕生許多知名的企業。統一、華碩、宏碁、鴻海(富士康)……每一個都擁有輝煌的成就。正是這一批領先的企業,讓臺灣曾經在許多領域可以給到大陸很多借鑒的經驗。
臺灣的化妝品產業,自然也不例外。臺灣現代的化妝品產業起步比大陸要早,截至目前也在許多業態和渠道上領先于大陸。僅舉一例,我們在臺中的一家屈臣氏看到兩個可能是未來大陸屈臣氏發展方向的現象:一是臺灣屈臣氏沒有隨處可見的BA跟隨推薦現象,二是臺灣屈臣氏在品類結構上劃出一大部分做自選的開放式彩妝陳列。
在2016年下半年,品觀網(pinguan.com)特地探訪臺灣化妝品市場,希望通過與臺灣化妝品界的代表性企業、品牌、渠道商以及學界代表等各個層面的對話,為我們大陸的化妝品同仁呈現一些可以借鑒的內容。
而為我們搭建起與臺灣化妝品界溝通橋梁的,正是一位在大陸行商20多年的知名臺灣企業家——丁家宜品牌創始人莊文陽先生。他,可以說是大陸化妝品界與臺灣化妝品界的天然聯系“橋梁”,既了解家鄉臺灣的化妝品產業狀態,又對自己經營20多年、賺得20多億元身家(當年科蒂以4億美元收購丁家宜)的大陸化妝品領域了若指掌。
作為首站,品觀網(pinguan.com)董事長鄧敏一行到訪莊文陽的家鄉——臺灣苗栗,在莊文陽的家中與其進行一番暢聊,探討臺灣對他后來經商的重大影響,挖掘臺灣與大陸消費者之間的差異,解密作為臺商的莊文陽能在大陸闖出天地的可貴品質。

臺灣給丁家宜帶來了什么
鄧敏:我想跟您聊一點往事,因為我覺得您成長的那個階段正好是臺灣(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時候,那您覺得那個時候是什么給了你啟示和啟發?
莊文陽:我記得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企業崇拜者是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我曾經去聽過他的一堂課,他說我可以跟你們分享啊,但是那個機會不會再來,臺灣在國民黨過來的時候,農業轉工業是個機會,所以那時候王永慶抓住了這個機會,從工業轉商業到智信業它又是一個機會,但是那個時候的時空背景不會重來。所以他說我弄了一套我當初的理論分享給你們聽,但是你這個時候要用我那個方式就沒有了。
我覺得很對,我們見證了臺灣經濟的騰飛,就像王永慶說的(在臺灣)機會不會再來,我用他告訴我的理論,到中國大陸去實現了,挺幸運的。用這一套模式,剛好碰到中國改革開放,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年當中,我切入的時間點可能非常好。
同時,我是做藥出身,他們問我為什么要做化妝品,我說當時做藥時能讓頭痛不痛,發燒能退燒,做化妝品最簡單,涂抹了不要過敏嘛。化工行業當中,化妝品是屬于制成門檻比較低的,制藥是門檻比較高的。我剛出社會6年都是接觸制藥行業的,所以帶著這套標準去做化妝品。
當初公司起名中有“生化”二字,表示生物技術。而且,我一直堅守品質,所以20多年來,每一年都做幾千萬瓶產品,幾乎沒有負面的緋聞。我不能說我是企業家,但至少我不是奸商。商人首先要降本求利,但如果為了讓消費者美白,就去加一些不該加的東西,我覺得從良心上過不去。
鄧敏:丁家宜過去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臺灣走在前面,技術也好,觀念也好,營銷手法也好。那今天要重新再來過的時候,丁家宜就要彎道超車,莊先生認為丁家宜的機會有哪些?
莊文陽:我跟我的團隊說,我們一定不能再陶醉于原來的丁家宜,重新來到全新的丁家宜當中所要面對的市場。它已經不是我1995年的那個模式,不是我2000年的那個模式,從容地面對新的丁家宜,要讓所有的消費者接受。因為對我們來講,我們的起家是以商超賣場為主,那就需要一瓶一瓶地賣出區,我的一種鼓勵和要求就是我沒有給大家一個固定的時間表,要求3年一定要做到什么樣,但是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目標和方向。我說過了,我除了沒有圓上市夢以外,其他可能都經歷過了。
做一個品牌或做一個企業,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永續經營,一個是全身而退。我前面一個丁家宜已經做到全身而退了,那當我重新再來的時候,我希望它能永續經營。當然重新再來檢視它的時候還有很多不足,這些欠缺和不足不是一朝一夕能把它做好,但前提是一定要讓這個品牌年輕化。能不能做到我不敢打包票,但是我的團隊在盡最大努力,我相信新的丁家宜會有機會。
鄧敏:年輕化是現在許多品牌都在面臨的一個話題,同樣還有一個新的機會就是在消費升級里面,那么新丁家宜的產品怎么樣升級的?
莊文陽:從一開始丁家宜的研究開發和品質把控就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因為我說過了品質是企業的生命,一個商品如果沒有質量做保障,消費者用了一瓶,她就不會再回來了。所以最初丁家宜品牌是結合了中國藥科大學的丁家宜教授,他擁有人參活性細胞的專利。其很多科學家都有專利,但是把專利轉成商品的畢竟不多,當時我們借助這個專利一炮打響,商品得到認可才能得以發展幾十年。
當再重來之時,我覺得必須要走出去,所以在新丁家宜產品上市之前我們和法國里昂研究中心進行了策略聯盟的合作,借助了它很多先進的成分來結合我們原有的人參提取物,就希望中西能夠合璧,能夠讓全新的丁家宜去呈現給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去接受。
鄧敏:對于丁家宜的未來您也在暢想,您覺得它未來是像寶潔這種大(而全)的跨國公司形式還是像歐萊雅這樣化妝品金字塔非常豐滿的集團公司呢?
莊文陽:我覺得丁家宜如果做到的話,會比較像日本的花王或者佳麗寶,因為日本企業是很嚴謹的。假設它在潔面系列當中,它在亞洲有一定份額的,十年二十年以后都還是這樣的,那它一定是有質量做支撐,雖然它的廣告沒有鋪天蓋地,但是很多消費者都認識這個商品。它們的商品有長期的競爭力,在整個亞洲,不管你跑到臺灣、越南,還是印度尼西亞去,它們的商品基本都是在貨架上。比如在臺灣的上萬家便利店中,一定有花王的。
我們也希望未來在很多渠道會有我們的商品,因為我們的潔面產品還是有一定沉淀和基礎的。而且這個品牌會專注幾個它獨到的地方,比如美白和防曬,這兩塊也是我們起家的核心,在這兩個方面我們會更深入地研究。

丁家宜為何沒回到臺灣
鄧敏:您為什么沒有在臺灣本地發揚自己的品牌?
莊文陽:我跟一些朋友分享過,說曾經看過一個報道,需要8000萬的人口才足夠做一個品牌,而臺灣是2300萬的人口,所以臺灣不足以做一個品牌。
我覺得如果沒有走出去,只在臺灣島里面我認為是不能進步的,因為市場有限。既然8000萬的人口可以養活一個品牌,當時算過中國有13億,那中國可能有20個品牌可以生存下來,能生存百年。我也鼓勵我的團隊說,中國百年化妝品可以有20個,那么20個我們怎么說也可以成為一個。這是鼓勵他們,當然也要給自己信心嘛。
鄧敏:那現在丁家宜有了知名度以后,為什么沒有回到臺灣市場?
莊文陽:臺灣沒有真正到過大陸的人,他們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那里是一個比較落后的社會。所以如果丁家宜品牌回到這邊來,就需要時間去教育市場。所以我跟團隊開玩笑說,如果我花時間在這邊宣傳,還不如在湖北做好,我覺得既省力,市場又大,所以我當初就沒有把它作為重心回到這邊來。不管在哪個區域,要做好都需要引入一流的人才,那我如果要用一個很強的人來做臺灣市場,我更希望他去做整個大陸市場。
鄧敏:馬斯洛有一個需求層次理論,滿足基本需求后一層一層往上,那么今天大陸的消費者已經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特別80后、90后基本沒有什么經濟上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她們對于品牌的訴求是怎樣的?我覺得臺灣的消費者可能已經經歷了這個過程,那您覺得大陸今天的消費者和臺灣曾經的消費者有一個什么樣的區別?
莊文陽:我覺得大陸的消費者更激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光是那個冷氣,要經過窗式到分離式,大陸是不用的。我記得剛到南京的時候,南京是個火爐,人們在夏天睡覺之前要到水井旁邊拿兩盆水打濕自己,趁著水沒干的時候趕快睡著。后來,一下子全世界用分離式空調的時候,大陸也用上了,一步就到位了。
所以你看大陸年輕的消費者當中,就比較激進。臺灣消費者因為經歷過經濟起飛和成長的過程,就比較理性了,會衡量客觀的性價比。
鄧敏:臺灣是不是也是經歷過一個都是崇洋媚外的過程?
莊文陽:是的,全部親朋好友出門都是大包小包,舶來品很多的,慢慢她們會更理性。就比如現在去看臺灣的屈臣氏,它一定沒有這么多導購的,比較理性。所以我曾經跟我的團隊講,未來大陸的十年,在人力成本不斷提升時,還能每一個品牌養這么多BA嗎?包括消費者也會更理性,全程看產品標識的就不需要導購了,自己都能自主選擇了。
鄧敏:現在KA和百貨都在下滑,那您現在又把主戰場放在KA,那這是怎么想的?
莊文陽:我認為它會被電商、專營店等分割一部分的市場和份額,但我相信它不會就沒有了。重新洗牌調整之后,它還是會擁有自有的市場,因為全球的市場上,KA賣場不會沒有的,我認為中國這一塊也不會沒有的。

平凡人有不平凡的品質
鄧敏:您覺得您身上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莊文陽:我的團隊常常告訴我說,我是一個比較急性子的人,做決策是很快的,快當中不免有考慮不周詳的地方,但在開會時,當你該做決策卻遲遲沒有決定的時候,下面是人是沒有辦法推進工作的。所以比如今天開會要做決定的,突然覺得這個決策對還是不對,晚上想一想,那第二天早上再召集他們開會,重新理一遍。所以他們就會說,莊的缺點也是優點,莊做了決定,我們覺得他錯了,他第二天還會回來修正錯誤。
真的是團隊里面有不同的聲音,給予我一些意見,我自己去反思,最后都能夠朝正確的方向去走。我相信我的團隊都是對的人,因為對的人會幫我糾偏,那如果人是錯的,縱使方向是對的,他也會把它擺偏掉。
所以我很信任我的團隊,包括當時丁家宜的并購案是不算小的金額,而決策是下面分管的人負責的。我記得當時有一個跨國企業的財務顧問是一個臺灣人,他問我,這么大的案子,你可以相信一個大陸人去做整體的談判嗎?我說有什么不行,她跟我十幾二十年,她開的寶馬車也是跟我賺的,她的房子也是在這賺的。我覺得這就是信任,像我這樣的臺商是比較少的,一般都會有階級之分的。
鄧敏:這種信任我覺得特別重要,這個源于您小時候嗎?
莊文陽:傳承家教當中,我的母親其實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我們當初一片農田的時候,我爸爸是要付出體力的。假設15畝地今天收割需要10個人,我爸爸就是用9個人做,自己跟在后面。當初的農業社會是包三餐的,我媽媽說,干你爸爸的活會很辛苦,要準備好一點的菜給農戶。農戶會說,干他家的活是很累的,但是給的飯菜很好,人情味很濃。
媽媽教育說,當老板就會有當老板應該做的,當伙計就應該有自己的本職,人家干得那么辛苦,那我們就應該多準備兩道菜。就像小企業,這兩道菜不是我們給他們的,而是爸爸省出一個工來就多買兩道菜,給他們打牙祭,對我們也好,對他們也好,雙贏了。
鄧敏:您一直強調說遇到很多貴人,我覺得您本身還是有一些特質,讓人家信任你,這個信任里面,至少我感受的是,非常積極和真誠的。
莊文陽:對,正能量的東西在我身上應該是有的,不管是跟小年輕,還是跟我一輩的,我都會支持鼓勵他們,因為我的老板當初就是這樣支持我的,我要是看到年輕人做得很好,我也很開心。
鄧敏:但是人的一生總不會一帆風順,我覺得越做得成功的,經歷的事情也越多,在這個過程里面,有沒有一些特別特別難受的事,您又是怎么樣去克服它的?
莊文陽:當我舉目無親一個人到南京去,怎么可能沒有困難呢?
尤其當什么都不正規的時候,怎么可能沒有碰到工商稅務來找你要求改進的地方。碰到這些問題,你都找不到人幫忙的。所以,我都是勇于去面對,不會回避,哪里不好,我就來完善。最后就是政府人員幫我規范化了,也慢慢成為了好朋友。
我很坦率,也很愿意和大家共同來面對困難,我不會因為碰到某個問題就置之不理,退居二線,而去把我的同事推到前面,所以我的團隊會覺得說老板沒有把我當外人,他自己本身以身作則。尤其到大陸我那么早就賺了錢,如果我的團隊沒有辦法跟我分享,他們憑什么幫我賺這么多錢?
所以碰到了很多事,關關難過,關關過吧,但一定勇于去面對,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解決的。
鄧敏:很多企業家其實不太愿意說自己是農家出身,因為出身很平凡。但是您好像一直都是很驕傲地說,我就是一個平凡人。這個是成功以后您不斷強化的,還是早期的時候就對您來講沒有過這種負擔?
莊文陽:沒有這個負擔,因為一直都知道自己的成長背景就是這樣。
鄧敏:所以您確實很坦誠,坦誠背后它其實是一種自信。
莊文陽:您說的充滿自信,其實是一點一滴去積累。人家說人生是苦海,做人不容易的,那真實的我們其實很多時候在社會上都會用一層表面掩蓋了自己的真實。我覺得人生已經很痛苦了,所以對我來講我就不愿意再把自己包起來。
【話外音】愛拼才會贏
每一個成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常人,但都有高出常人的品質,才能取得萬人矚目的成就。
馬云說,做企業家,要有擔當;王石說,企業家要有自制力;劉永好說,企業家不僅要勤奮和吃苦,更要有關愛……
對于成功企業家的品質,沒有標準答案。
來自臺灣的莊文陽,在每次唱歌都喜歡點一首歌,那就是閩南地區的名曲——《愛拼才會贏》。而這5個字,也是莊文陽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前老板——臺中大甲鎮井田制藥公司的前總經理許明德給他的評價。

臺中大甲鎮井田制藥公司前總經理許明德

臺中大甲鎮井田制藥公司
在許明德看來,莊文陽今天的成功源于他出眾的品質。以下是我們和許明德兩個簡短的對話(Q=品觀網,A=許明德):
Q:您認為為什么莊文陽會成功?
A:因為他有5點品質:
一是努力。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二是企圖心。臺灣流行吃冰,他小的時候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冰,那時候沒錢,所以吃冰對他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他就立志當一個有錢人,要賺錢,有很強的企圖心。在藥廠上班的時候,他周末還跑出去賣泳衣泳褲賺外快;
三是責任感。他在公司跟了我大概五六年,我交代一百件事,他大概能完成八九十件,這個對我來說是OK的,他的責任感是很強的;
四是堅持。我們20多年前過去大陸,剛開始碰到很多問題,但最后挺都過來,是因為他很堅持,這是毅力;
五是人際關系。前四點,我也很優秀,但他比我更優秀的是這一點。成功要對內承上啟下,讓上司和下屬都信任你,上司會提拔你,下屬才會賣命干活,對外也能夠左右逢源。
他在我這里的全部評估都是優,所以我們去大陸,第一個考慮的就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