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創爾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爾生物”)發布《關于公司終止申請北交所上市的公告》,申請終止IPO。

截自創爾生物公告
創爾生物創立于2002年,是一家應用活性膠原生物醫用材料制備關鍵技術,進行活性膠原原料、醫療器械及生物護膚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據公開資料,創爾生物是我國膠原貼敷料產品的開創者,擁有全國首款無菌Ⅲ類膠原貼敷料。
創爾生物的退出,并非個例。
2024年以來,已有多家美妝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比如毛戈平、涅生科技等??梢钥吹降氖牵缞y“上市潮”正逐漸“退燒”。
“械字號開創者”
并未迎來它的時代
創爾生物擁有創??岛蛣摖柮纼纱笃放疲饕a品有醫療器械和護膚品兩大類產品。
其中,醫療器械產品主要用于創面的輔助治療,產品包括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等;護膚品主要用于皮膚屏障護理、提升肌膚愈活能力,產品包括膠原多效修護面膜、膠原透明質酸精華液等。

作為膠原貼敷料產品的開創者,創爾生物曾因擁有“械字號”產品而業績一度飆漲。
2017年至2019年,創爾生物營收完成“三級跳”——2017年首破億元,2018年首破2億元,2019年首破3億元,這三年的營收漲幅分別為70.73%、58.63%、41.22%。
在“械字號”爆火的2019年,創爾生物的醫療器械銷售額1.76億元,同比增長達72.16%。這一年,創爾生物的市場份額排名前列。創爾生物的招股書顯示,以銷售量測算,創福康以5%的市占率排名第三,銷售額角度來看,創??狄?%的市占率位列行業第二。
2020年起,“械字號”市場迎來強監管。
2020年,上海率先“打響整頓‘械字號’市場的第一槍”,不僅撤銷了數百家企業的一類醫療器械生產資質,還發布《上海市第一類醫療器械備案工作指南》,對“械字號”產品的名稱、型號/規格的表述方式、配方成分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要求。
2021年年末,國家藥監局發布《第一類醫療器械產品目錄的公告(2021年第158號)》,在品名舉例中刪除了“醫用冷敷貼、冷敷凝膠”等,同時公布了禁用成分目錄。
2023年8月,中檢院發布關于征求《醫用敷料類產品分類界定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明確醫用敷料類產品的定義及使用范圍。
嚴管之下,“械字號”市場受挫,創爾生物的狂飆之路也就此中止。
2020年至2022年,創爾生物的營收分別為3.02億元、2.40億元、2.42億元,巔峰不再。這期間,創爾生物的醫療器械產品和護膚品業務雙雙下滑,例如2021年,其護膚品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4590.92萬元,同比下滑47.71% ;醫療器械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1544.05萬元,同比下滑7.97%。
2022年,創爾生物“深度轉型”。
一方面,創爾生物結合自身的優勢對護膚品產品的種類及數量進行布局及規劃,推出創福康膠原護膚品,全年貢獻收入2624.09萬元;另一方面,創錦生物一類醫療器械產品注銷,全年同比減少171.27萬元。
轉型之后的創爾生物業績迎來好轉。2023年上半年,創福康品牌護膚品繼續保持高增,半年內實現銷售收入4408.53萬元。
2023年前三季度,創爾生物營收2.12億元,同比增長24.47%;凈利潤3348萬元,同比增長58.50%。
一波三折的IPO之路
從掛牌新三板,到“折戟”科創板,再到終止申請北交所上市,創爾生物沖刺IPO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2014年10月,創爾生物成功掛牌新三板。2015年至2017年間,其曾完成數次定向增發(融資)。
2020年初,創爾生物開始謀劃在科創板上市;同年6月,創爾生物向上交所提交申報材料。
2020年12月,創爾生物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2020年第123次審議會議審核,并于2021年2月20日提交注冊。
2021年12月,創爾生物主動撤回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
2022年1月,創爾生物“轉戰”北交所,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
2023年7月,創爾生物更換券商,與安信證券(后更名為“國投證券”)簽署輔導協議。
2023年11月,國投證券向廣東證監局提交輔導驗收申請,并于2023年12月26日撤回輔導驗收申請。
2024年3月,經內部評估原上市工作計劃無法如期達成,創爾生物決定終止申請北交所上市。

在這段“坎坷”的經歷里,業績是被衡量的重要指標。
譬如,創爾生物“折戟”科創板,系其業績不達標。公告稱,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第五條(四)規定,最近3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者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而創爾生物預計其2021年度營業收入無法滿足上述規定。
又如,創爾生物之所以“轉戰”北交所,亦是因為其業績達標。2021年及2022年,創爾生物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3494.47萬元、3519.92萬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2.45%、11.38%,符合《上市規則》第2.1.3條規定的在北交所上市的財務條件。
千億市場下
創爾生物能否重回巔峰?
創爾生物近幾年的經歷,是“械字號”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不過,除了“械字號”市場受挫帶來的影響外,創爾生物在膠原蛋白市場的技術應用,亦是其發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東莞證券在膠原蛋白行業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我國膠原蛋白行業的發展,可以看作是兩種技術路線的不斷進步與成熟。天然提取法的代表公司是雙美和創爾生物,基因工程法的代表公司有巨子生物、錦波生物等。
其中,動物源性膠原蛋白,主要通過天然提取方法獲取;重組膠原蛋白,主要通過基因工程法獲取。

截自東莞證券研報
分技術路徑來看,動物源膠原蛋白產品仍為市場主流,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規模增速更快。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17-2021年,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規模從15億元增長到108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高達63.0%;同期,動物源性膠原蛋白產品市場規模從82億元增長至179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為21.8%。整體而言,我國膠原蛋白產品市場規模預計2027年有望增長至1738億元。
報告提及,就膠原蛋白護膚品領域而言,重組膠原蛋白逐漸成為主流。外資品牌方面,雅詩蘭黛、資生堂旗下的水之印和怡麗絲爾、FANCL、DHC、城野醫生等知名國際品牌,均推出膠原蛋白系列產品,主打抗衰、保濕、美白等功效。

截自東莞證券研報
本土品牌方面,研發膠原蛋白護膚產品的品牌越來越多,包括可復美、可麗金、創爾美、創???、重源、敷爾佳、丸美、珀萊雅等。其中,創爾美、創福康主打動物源性膠原蛋白產品,重源、可復美、可麗金、敷爾佳、丸美的膠原蛋白產品主要是重組膠原蛋白成分。可見,重組膠原蛋白是目前膠原蛋白護膚品的主流研發方向。
對于創爾生物而言,轉型或是其唯一的出路。不過,轉型帶來的“陣痛”,創爾生物也早有體會。
比如從“械”到“妝”的轉型里,創爾生物的銷售費用曾大幅上漲。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創爾生物的銷售費用從0.55億元增長至1.36億元,復合增長率達56.97%,略超營收49.67%的復合增速,銷售費用占比由40.66%提升至44.72%。
德邦研究所指出,創爾生物銷售費用的增加主要在于公司加大對線上推廣服務、廣告宣傳及銷售服務的投入。銷售量角度來看,膠原貼敷料銷售量2017-2019年復合增速為31.85%,低于膠原多效修護面膜的62.61%,護膚品銷量實現快速增長,妝字號轉型已有成效。
而在減少投入后,相關產品銷量也出現了下滑。2021年,創爾生物護膚品營業收入較上期減少4590.92萬元,公告稱,主要是2021年公司減少了護膚品達人直播的銷售場次,同時減少產品銷售平臺站內推廣的費用投入所致。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創爾生物的產品并未具備強有力的競爭,仍需“以流量換取銷量”。對于創爾生物而言,想要重回巔峰,技術的突破和產品力的打造,依然是關鍵所在。
部分資料參考:
《以研發為基石,多向發展共迎藍?!z原蛋白行業專題報告》,2024年1月30日,東莞證券
《化妝品深度一:從貝泰妮到創爾生物,看功能性護膚品行業變遷——貝泰妮、創爾生物深度對比》,2021年07月14日,德邦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