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平方米的辦公桌面上,除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其余的空間幾乎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化妝品樣品。
“如果不是見你們,我一般都不來辦公室。”見到成都麗顏坊掌舵人陳潔時,他如是說。
初見陳潔,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溫和、低調、客氣,不太善于直接拒絕人。之所以不常呆辦公室,用陳潔自己的話說,因為“被各品牌的業務經理找怕了……這幾年行業變化不小,店鋪面臨不少新問題,每天都忙著學習、探索轉型方案,根本沒有時間招呼他們。”
作為在化妝品行業打拼近20年的“零售老兵”,陳潔和他的麗顏坊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行業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原有的供需平衡狀態基本被顛覆。
“現在終端真的不缺品牌。”望著滿桌的化妝品,陳潔感慨道。在他看來,如今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終端可選擇的品牌太多,市場已轉化為“買方市場”。
“好幾年前,其實終端都沒什么品牌意識,那時候品牌也少,現在不同,品牌和貨品比以前多太多了。”陳潔表示。
然而,有時候選擇太多,未必是件好事。對陳潔而言,很多問題隨之浮現,這也是許多傳統CS店主共同面臨的問題。對此,找貨君梳理了其最典型的問題以及解決思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啟發。
終端品牌泛濫,要理性選品
為什么說品牌多未必是好事呢?對一些店鋪而言,這意味著庫存、銷售壓力也隨之增加。
原來,不少像陳潔這樣的傳統渠道商在選品時,通常以熟人推薦為主,而在貨品方面打交道最多的無疑是代理商,一旦之前合作的代理商新接手品牌,會希望繼續導入門店,而門店出于人情關系則往往難以拒絕,導致系統內品牌同質化,甚至對店鋪的貨品結構和定位造成不利影響。
江蘇睢寧縣海之源連鎖總經理王準也曾表示,因為“人情不好拒絕”導致店內不少品牌同質化嚴重,不僅庫存壓力增加,還影響店內的陳列和形象,也增加了BA的銷售負擔。
減少利潤品,提高進口名品比重
品牌變多,意味著消費者選擇更多,也越來越理性,加上渠道分流,與很多傳統型店鋪一樣,麗顏坊也遭遇了客流下降等問題。
對此,陳潔感慨,渠道紅利期已過,從前的經營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零售商必須調整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其中,降低利潤品就是必然一步。“很多店老板思維還沒有轉變過來,但利潤品多了真的傷客。”陳潔說道。
對此,他將麗顏坊系統內利潤品比重降至20%左右,同時增加進口名品比重。“這樣做主要是吸引年輕消費者,給她們更多選擇。”
對于進口品,陳潔將其分為進口爆品和終端進口品。在他看來,進口爆品雖然可以自然動銷,但為了保證店鋪盈利,還需要引進一些終端進口品牌。
對這類品牌該如何選擇?陳潔表示,一要看品質和調性,能打動消費者的終究還是產品品質;二是跟主營本土品牌價格體系出入不大,“100~300元的進口品最好賣,消費者在轉化時阻力也不會太大。”第三,品牌方或總代可以保證培訓服務以及動銷支持,“現在終端門店自身經營進口品的能力普遍不足,比較依賴上游的支持和服務,如果這方面難以保證,就很難將品牌做起來。”
這一塊,陳潔認為店里引進不久的韓國護膚品牌IASO伊雅索表現就很不錯。“品牌本身定位差異化,而且主打植物護膚概念,比較安全,覆蓋美白、保濕、抗衰老等多種功能性產品,同時廠家對于終端的培訓和服務也很專業。”
主動選品,好品牌不會自己找上門
供需關系的變化,對選品找貨的方法和途徑產生了很大影響。
以往,很多渠道商在找品牌時通常以同行分享為主,或者像陳潔這樣被品牌業務員上門推銷,“主動去選品的情況很少。”陳潔表示。
顯然,如此選品,在當下只會越來越被動低效。除了名品、流通品之外,更多品牌對于區域有嚴格的限制和保護,可以說,一旦落后于競爭對手,有可能就與好品牌“擦肩而過”。所以,在選品時主動出擊才是“王道”。
值得一提的是,像狐貍小妖王佩、橙小橙周建雷這樣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特質便是,基于消費者需求化身專業的全球美妝買手,尤其是王佩,每年都要往國外跑好幾趟,只為找到最新潮、最優質的好產品。
那么,對于不能經常出國的渠道商,如何有效選品呢?
“我覺得品觀找貨平臺就很好,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品牌信息,方便我們了解,還可以直接提交需求,與品牌方或者代理商直接對接。”陳潔表示。
的確,對渠道商而言,品觀找貨旨在提供更高效的供需對接模式,對感興趣的品牌,只需要點擊“召喚小參謀”,在線提交需求,品觀找貨后臺小參謀便會及時將需求轉給品牌方,完成對接。
此外,品觀找貨還會提供好貨上新、熱門榜單、爆品指南、選品秘笈等資訊,助力渠道商更高效、便捷地進行選品采購。截至目前,品觀找貨已上線800+全球優質品牌,并為25000+渠道商提供了一對一的找品牌對接服務。
最后,找貨君特意為大家整理了找貨榜TOP20的熱門品牌供大家參考,感興趣的化妝品店主或代理商,可點擊圖片進入品牌主頁,一鍵“召喚小參謀”,即可完成對接。
品觀找貨(點擊進入),為更高效的化妝品供需對接而生。